当前位置:首页>>读书

藏书逸事——王 珑(1)

【发布时间】:2006-07-03

  自文字肇造,文明伊始,始有甲骨典册、简牍帛书、金石碑版来刻写文字、记载历史。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之术,唐代出现雕版,印刷书籍开始出现。到了宋朝有了活字,书籍能够大量印行。版式也渐臻精美,于是到后来宋元版的古书殊为难得。古时候的人们要得到一本书很不容易,因为印刷的费用高昂,如果当时你想得到一部书,市面上也搜求不到,那你只能去借人家的书来抄写一本。书难得,好书就更难得,藏书之风在宋代以后的明清尤盛。
  当时的学者,甚至一些高官巨贾都以藏书为雅事乐事,甚至为痴成癖。不免有些佳话逸事,留与后人。
   王世贞:一山庄换《两汉书》
  凤洲嗜书忒痴狂,得一奇书失一庄。
  茅檐瓦舍孤灯下,犹念宋本旧青箱。
  王世贞,字元美,号凤洲,江苏太仓人。嘉靖二十六年进士,官至刑部尚书。以诗文名世,与李攀龙同为明“后七子”之首领。
  王世贞嗜书成癖,有藏书楼名曰小酉馆,藏书三万余卷。另有尔雅楼,专储藏宋代刻本。还有一个九友斋放最为难得的好书。可见其嗜书之甚。
  王世贞曾在一书商处见到了难得的宋刻《两汉书》,欣喜非常。可手头又实在没那么多钱,急得心头痒痒,又怕让别人买了去,于是就跟卖书的商量,意思是我在郊区有个小别墅,面积挺大,环境也不错,而且很有增值潜力,您看我拿这地产跟您换这部《两汉书》如何?这位书商当时高兴得眼睛里都快掉出金子了,欣然同意。于是王世贞用一座山庄的代价把这部宋刻《两汉书》换回家来。回家放在哪里呢?当然是九友斋了。
这事儿估计能把现在的书商羡慕死,看看人家,拿一部书能赚一套房地产。王世贞后来境遇困窘,依然对这部《两汉书》念念不忘。想一想,拿房产换来的好书,换谁也得心疼啊
    钱榖: 悬罄之室自抄书
  叔宝无钱叹孤贫,寒士聚书多艰辛。
  充栋青蝇皆手录,后人观此泪沾襟。

  钱榖,字叔宝,以书画名于世。少年孤贫,后来投在文征明门下。日里苦读,余暇时候点染水墨。他收录的古文金石书籍有几千卷。每遇好书,如果情况允许,必借来亲自抄录。他抄录的书一丝不苟,极其用心。直到年老多病的时候依然如此,“虽病必强起,匍匐请观,手自抄写,几于充栋,穷日夜校勘,至老不衰”。(见朱彝尊《列朝诗传》)文征明为他的居室题字曰:“悬罄”,意思是空无所有。钱榖的这种藏书方式,为世间少有,直令后人钦敬。
  钱榖的儿子钱允治,爱书不下其父,他家老屋三间全都是书,屋子里有阁楼,缘梯可以上下检阅,可见其用心之细。收藏多是世间少见的珍本。
  钱允治没有儿子,他死后,他和父亲多年的心血便换了主人,散落于世间了。
   朱彝尊 苦心雅赚《敏求记》
  未经科第入翰林,学者原是布衣身。
  美贬之后有雅赚,悉数海内有谁人。

  朱彝尊,字锡鬯(音畅),号竹垞,浙江秀水(今嘉兴)人。康熙十八年以布衣身份入选博学鸿词科,得到翰林检讨的职位,参与修撰《明史》。康熙二十二年进南书房,给康熙皇帝当秘书,深得康熙的赏识。